中新網內蒙古新聞12月15日電(王謙 王曉丹)寒風呼嘯,大雪紛飛的夜里,海拉爾區(qū)某居民樓的一間出租屋內時不時傳來痛苦的呻吟聲。六旬老人趙某某腿部摔傷后,因無力擔負就醫(yī)費用,只得獨自在家中忍受病痛的煎熬。經海拉爾檢察院檢察人員細心做工作為弱勢群體在這個“滴水成冰”的冬季送去一份“融冰為水”的溫暖。
走投無路的境況下,趙某某委托朋友去海拉爾區(qū)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,意欲起訴子女給付贍養(yǎng)費。依托“支持起訴+法律援助”辦案模式,該案件線索被移送到海拉爾區(qū)檢察院。受理后,檢察人員首先來到趙某某所在的居民委員會問詢情況,得知年邁體弱的趙某某家境赤貧、生活困難,沒有經濟來源,但因其膝下有子女,不符合辦理低保的條件。前些天意外滑倒摔傷后,兒女均對他不聞不問,也不盡任何贍養(yǎng)義務。
到底是何緣由導致子女對受傷的父親冷漠相待呢?檢察人員一面前往趙某某的租住地和轄區(qū)派出所,協(xié)助當事人收集親子關系證明、其日常生活狀況等證據(jù)材料,一面也在積極開展“把脈問診”的矛盾化解工作。通過耐心傾聽趙某某的訴求,找準本案家庭矛盾的癥結。原來趙某某的兒女之所以將父親置之不顧,源于三十年前父母離婚,當時父親凈身出戶后,一直四處打工維生,亦未盡到對子女的撫養(yǎng)義務。父子之間心生嫌隙,如今面對年邁的父親也不愿盡孝。
癥結找到了,如何重新修復家庭關系,解開當事人的法結和心結成為關鍵。承辦檢察官找到趙某某的兒女開展釋法說理,寓法于理、寓理于情,多角度多方位的耐心勸說,從“親愛我,孝何難;親惡我,孝方賢”、“百善孝為先”等中華傳統(tǒng)家庭美德,到對老人盡孝不僅是道德層面的規(guī)范,更是民法典的具體規(guī)定和法定義務。并且勸說趙某某某起訴兒女,可能會加重子女對父母的誤會和怨恨之情。經過充分析情說理,最終趙某某的子女表態(tài)愿意履行贍養(yǎng)義務,照顧父親的生活。聽到這里,趙某某也留下了愧疚的淚水,表示自己年輕時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,也應該向兒女道歉。雙方達成和解后,趙某某撤回了支持起訴申請。
案結并非事了,針對趙某某某生活困難的現(xiàn)狀,承辦檢察官將支持起訴融合司法救助開展多元化解,幫助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金6000元,做好糾紛化解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為固化矛盾化解成果,還通過電話溝通告知趙某某兒女,后續(xù)仍將持續(xù)跟進監(jiān)督,確保老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。同時,該院與法律援助中心積極落實協(xié)作機制,讓法援中心成為聯(lián)接檢察為民服務的“強大外援”,形成落實“老有所養(yǎng)、弱有所扶”的工作合力,為弱勢群體在這個“滴水成冰”的冬季送去一份“融冰為水”的溫暖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