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呼和浩特7月23日電 題:內蒙古“杖頭木偶”重現(xiàn)舞臺 六旬演員期盼技藝傳承
作者馬丹妮
鞠躬、騎馬、揮手....。.半人高的杖頭木偶在演員的操控下做出一系列高難度動作。
近日,杖頭木偶經典劇目《巴拉根倉》亮相內蒙古自治區(qū)呼和浩特市劇場,主人公巴拉根倉在臺上與王爺斗智斗勇,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活靈活現(xiàn)的肢體動作引得臺下觀眾哈哈大笑。歷經30多年,這一演出形式重現(xiàn)舞臺。
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之一,2006年木偶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而作為木偶戲的一部分,杖頭木偶戲在20世紀80年代初紅極一時,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。它不僅是節(jié)慶廟會上的必備節(jié)目,更是作為本土文化符號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。
舞臺上的木偶動作看起來輕松自如,可最輕的木偶5斤重,最重的有12斤,而舉著它們表演的卻是一群年過六旬的老演員。記者了解到,這是目前內蒙古唯一表演杖頭木偶戲的劇團。
“我從18歲開始學習杖頭木偶,那時候就非常喜歡這項技藝!焙螌幨悄九紤騽F中的女演員,她介紹,“杖頭木偶戲是一個綜合藝術,聲樂、形體、神態(tài)等都得會;竟σ染毩暸e功,一站一舉至少兩個小時,剛一開始我們舉得渾身抖,只有定下來才能舉得動,才能做后面的動作,你看現(xiàn)在我的胳膊粗細都不一樣!焙螌幷f著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胳膊。
1980年木偶劇團正式成立,《巴拉根倉》劇目在內蒙古地區(qū)巡演了100余場!爱敃r條件艱苦,每個人既是演員,又是車夫,還是力工。但每次演出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,就很有成就感!敝v到這里何寧有些驕傲地說,當時自己和其他團員就像明星一樣,走在路上幾乎所有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都認識她,會指著她對自己父母說,這個是演木偶的阿姨。
何寧介紹道,每一個木偶都是劇團成員手工制作的,需要經歷脫模、糊紙、打磨、烘烤、清洗、上色等十幾道工序,這樣繁瑣的制作過程和艱苦的訓練,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。
木偶劇團的演員們憑著對這份技藝的熱愛,把青春獻給了杖頭木偶劇表演,把歡聲笑語送給了每一個觀眾。但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和人員調動,木偶劇逐漸沒落,1986年木偶劇團被迫解散。
2017年,在經歷了31年的分別后,木偶劇團演員們老友相見,重新聚在一起,雖然都已年過六旬,卻依然堅守初心想將這份技藝傳承下去。
木偶劇團的負責人張曉紅告訴記者,現(xiàn)如今的木偶劇團,只有幾位老演員還在堅持演出,缺少新鮮血液,他很擔憂這項技藝將來無人傳承。
“對木偶劇團的傳承,我非常擔心,因為年輕人沒有跟上來,我們這些人已經都老了。”何寧難掩失落地說道。
“接下來我們想開展非遺進校園的活動,吸引一些小孩和年輕的老師,在文化館成立一個業(yè)余木偶劇團,老中青結合,由我們老一輩把技藝傳承給他們。”張曉紅說。(完)